top of page

「先處理心情,再處理事情!」 建立關愛和同理心的校園文化

我們的下一代正面對不同挑戰:沉重的課業壓力、人際關係的不安、對未來的憂慮,種種感受鬱結積壓心頭,孩子很多時候都不懂得表達或者不敢說出來。早於2021年,佛教慈敬學校已跟社交情意教育機構「JUST FEEL 感講」合作,致力賦能(註一)老師和家長,建立重視接納、關愛和同理心的校園,提升學生的精神健康。

本會五間會屬小學一同參與為期5年的「感講夥伴辦學團體計劃」

2022年8月,在本會學務顧問莊聖謙先生及李玉枝女士的協調下,佛聯會5間會屬小學(佛教慈敬學校、佛教林炳炎紀念學校、佛教陳榮根紀念學校、佛教黃焯菴小學和佛教榮茵學校)參與JUST FEEL感講為期五年的「感講夥伴辦學團體計劃」,在學生、教師和家長三方面推廣「社交情意教育」和「善意溝通」。計劃施行至今已逾一年,一項全校性研究(註二)顯示學生社交情意能力提升,結果令人鼓舞。學生較前更能覺察自己的感受和需要,逾八成受訪學生稱「很容易就知道自己的感受」。很多老師也觀察到學生與他人建立了緊密的人際關係,對學校的安全感和歸屬感提升,亦更願意與人分享感受和需要。


該計劃透過「班級經營」和「社交情意教育」恆常課程,配合善意溝通工具和校園環境佈置,培養學生建立表達感受和需要的習慣、增強抗逆力,並以溝通建立緊密的人際關係,與教育局最近推動的《4Rs精神健康約章》涵蓋精神健康的範疇息息相關。

佛教慈敬學校學生每天上課前使用「感受之輪」表達自己的感受,學習「先處理心情,再處理事情」。

每間「感講夥伴學校」的課室都設有善意溝通工具「感受之輪」,每天上課前,老師會邀請學生將自己的磁鐵放在代表自己感受的位置上,並教導學生「感受無分對錯」。老師們反映,學生都很喜歡使用感受之輪,能自在地表達正負面感受,而老師亦能藉此及早發現和支援有情緒需要的學生。社交情意教育是一個促進學生社交健康的學習框架,讓學生認識和掌握自己的情緒,進而設身處地理解別人的感受,學習有效地解決問題,與其他人建立積極的人際關係。


計劃快將踏入第三年,在佛聯會社交情緒教育委員會和JUST FEEL感講團隊統籌下,五校定期舉辦策略性會議、聯校教師分享、聯校家長工作坊等,希望融合善意溝通、社交情意教育與佛教價值觀,共建同理心校園文化。

佛教林炳炎紀念學校的學生積極參與社交情意教育課堂。
佛教陳榮根紀念學校張貼融合善意溝通、社交情意教育與佛教價值觀的校園佈置,營造沉浸式的同理心校園文化。

註一:賦能有empower之意,指透過學習、參與、合作等過程,提升個人或組織的能力和自主性。


註二:佛教中華康山學校和佛教林金殿紀念小學亦有派學生、老師和家長參與是次全校性研究。


進一步閱讀


0 views0 comments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