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初小學恢復全日面授課後,訓導老師隨之而來的壓力,就是面對相應增加的校園衝突事件。
不過對目前正夥同情緒教育非牟利機構「JUST FEEL 感講」(JUST FEEL)共建同理心校園文化的楊潔婷老師(佛教慈敬學校訓導主任;「感講夥伴辦學團體計劃」統籌老師,負責協調香港佛教聯合會屬下7所小學的計劃實踐)而言,卻是另一番正面的體會,她以一套感受需要卡加四步曲的善意溝通方法,輕鬆不懲不罰化解以下兩宗校園個案:
乖巧學生犯校規 背後有難言之隱
楊潔婷老師有天收到校工投訴,表示有一名女生經常入洗手間洗手,一天內就把一整瓶洗手液消耗掉,該女生平日表現乖巧操行良好、也樂於助人。可是當楊老師問她原由時,問了多次她也低頭沒有回應。有些事情學生是會說不出口的,為了協助她打開心屝,楊老師就聯同社工使用「感講感受需要卡」和她進行善意溝通四步曲的對話。
觀察、感受、需要及請求為四步曲,意即老師聚焦在客觀描述學生的行為而非評價,同理學生行為背後的感受和需要,以及發出請求,協助學生選擇可滿足其需要的解決方法(如二人或以上的衝突,也可以四步曲作調解)。
楊老師就問:「今天您用了一整瓶洗手液來洗手,當你用洗手液搓手時有什麼感受?」 女生選了「放鬆」和「舒服」這兩張卡,因為手接觸到洗手液的觸感令她感到很放鬆,背後是她背負著面臨功課和考試的莫大壓力,需要舒緩情緒。
當同理到該名女生的感受後,社工接著就找家長商量,並輔導女孩一起思考採用其他緩解壓力的方法取代頻繁洗手。
「我們希望借助感受卡讓學生疏理情緒,敢於說出行為背後的需要, 擁抱負面情緒,有效加速老師協助他們解決問題。」楊老師續說。
以感受需要卡介入 助衝突師生對話
A老師多次規勸一位同學不要再聊天,但同學不但屢勸不聽,還在下一節課用粗言穢語說A老師的不是。楊老師找同學了解,但該同學拒絕道歉,一直嚷不公平。
楊老師逐邀請同學與A老師一起用感受需要卡對話,她分別著兩人選出三張卡,表示發生衝突時他們各自的感受和需要,老師選出「灰心」、「失望」和「憤怒」三張感受卡,以及「尊重」、「被理解」和「合作」三張需要卡;學生選出「嫉妒」、「煩躁」和「憤怒」三張感受卡,以及「自己決定」和「平等」兩張需要卡。
當彼此的感受和需要呈現出來後,學生了解到老師已提醒他多次的失望和包容, 而自己也不可能在應守秩序的課堂上滿足「自行決定」的需要,從而能夠平靜地從心出發去向老師道歉。
楊老師表示:「藉著 JUST FEEL 這套自家設計的感受需要卡,讓我在全日復課的這段師生適應期可有效化解校園衝突。我也非常欣賞 JUST FEEL 回應我們團隊對全日復課適應的需要,為學生度身設計了兩節課堂,讓學生表達對全天上課的感受和需要,並設計了一些同學間發生衝突的情境,給學生透過角色扮演練習『善意溝通四部曲』化解衝突。」
共學賦能老師先處理心情 再處理事情
經過一次又一次以善意溝通方式化解校園衝突的體驗後,楊老師備受鼓舞,但她寄語老師個人的自我同理才是活出善意溝通的關鍵。
「這套卡只是 JUST FEEL『夥伴學校計劃』中其中一個善意溝通工具,支援我們建立同理心校園文化。最終我們得以有效推動為期三年的校本正向生活計劃,絕對有賴 JUST FEEL 要求以全校所有老師参與的模式進行,並透過工作坊、共同備課會及共學小組等活動,由內至外地裝備每一位同事,增強了團隊的信心和凝聚力。」 楊老師續稱:「 過去幾年,老師及學生在疫情下的壓力倍增,我最享受的就是教師共學小組的滋養,讓我有機會與自己的內在連結,並意識到在先協助學生處理情緒前,必先處理自己的心情,才能發自內心真誠地關顧學生,活出善意溝通。」
Comments